艺术家
  • 桑火尧
  • 南溪
  • 田卫
  • 陈海燕
  • 井士剑
  • 李秀勤
  • 韩冬
  • 王凯
  • 张浩
  • 管怀宾
  • 孔国桥
  • 吕德安
  • 章之珺
  •  

     

    文/张浩
     

    先说几个事例。2004年我去北京参加北京舞蹈学院附中50周年的校庆,期间校方安排了一次参观恭王府活动。这地方因清代乾隆宠臣和珅和“鬼子六”恭亲王奕忻而出名。沿着一条窄巷进去,向左进入一道门便是刚开放不久的花园。在这里,游过后没有引起我一点的兴奋,假山、水、楼阁不过如此,比起故宫的后花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或江南的园林来不觉有什么新奇。回到入口处,带领的人说联系了某单位让我们再看看府邸,这个区域还没有对外开放,出花园隔窄巷对面也有一个门,我们走了进去。沿左侧是一道高墙,右边是一个两层楼回廊庭院,院子不大,停着两辆警车,应是公安单位,继续往前走,有一个大殿,正在修缮中,说是府邸这个区域也要准备开放,原有多家单位占着,有部分已搬迁出去了。正是在这个区域,一进到门,我就感到了一股肃人的气息,这气息让人瘮。如果一座老房子,几十年没人住过,突然一走进去,也会是这样。这件事过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触动了我。噢,是真实,是我的感觉感觉到了曾有过的当时的真实,是环境或建筑还保存着当时的气息。很多地方经现在人过多修整后,当时的气息就不在了,接触到的却是我们现在人的气息,就觉察不到有什么异感了,如同恭王府这个经过整修过的花园一样。参观过故宫的人也会有同感,偌大的一个宫殿建筑群并不让人觉到惊悚和陌生,就是因为经过数次整修过后的结果,仿佛现在建造的一样。但是如果走入故宫的东宫或西宫的某个未开放的角落,一定会感觉到有异常陌生的气息。这次参观恭王府府邸的经历,是一次启示也是一次证明,百多年前清朝时的气息被感觉到了,这种被感觉到的东西就是感觉。人有感觉能力,感觉到几十年或几百年前乃至更久远留存在某些物上的当时存在的真实信息,只要不被现在人改动过。

     

    北方的冬季有清晰的地平线,辽阔的原野上少有什物遮挡,即使有浓密的树丛也会在光秃的树枝隙间透出远处的村舍。晶蓝的天空或灰蒙的天空都会有耀眼的日光,寒冷的空气已经把一切冻得僵硬。春节的日子里,在原野上远望,走动的人们走到很远处还依然见着清晰。偶尔天空中爆出几团烟雾,随后传来几声清脆的声响。过年的气氛已使寒冬融进了热烈的心情。

     

    这个情景是我童年的记忆,现在离开那情景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当在某个时刻时,这个情景还会出现,闭上眼睛仍能看到,恍如身在当时,这就是感觉,情感促使记忆储存了这个感觉。

     

    有一处让人不得不驻足的风景,近观远望,心情豁然,随即拍几张照片,回来后,取出照片再看却没有当时的感觉了,静下心来,渐渐地重新回到那时的情景,不觉那种感觉又出现了,心情还如当时一样,这就是感觉与感觉的重现,这是心情引起记忆留下的感觉。

     

    有两次梦到同一个地方的情景:我沿着一条山路前行,在一侧有连接的房屋,从一个房屋进去,又从另一个房屋出来,见到有的供奉偶像,大路的前方出现一座高峰,山峰奇异,朝上望去见山上有细小的路与点点大的房屋。这个梦境使我生出了感觉,但不知从何而来。2007年夏天,第二次登泰山后解开了这个梦境,一些情景就是这里的片段景象在大脑中被奇异地组合了,同时产生了感觉,这个梦缘于1982年第一次登泰山时不知不觉留在心理的独特景观,而在我可回想起的记忆中却是忘记了第一次登泰山的细节,根本不会想到当时有什么引起了心理反映。梦中非逻辑的情景经历,在清晰可见景物上,感觉产生了。

     

    不知不觉进入记忆的感觉布满人生经历,有一些感觉因某个契机才会重现。感觉储存在记忆中,但记忆的不都是感觉。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看和接触外部世界时储存了各种信息,其中一种信息是感觉。感觉在人的内心里影响着人的情感、心情以及梦,也影响着人的生命认知。

     

    关于感觉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存在的一种存在,这个存在是特定的时间与情景,而且永远属于那个时间与情景。感觉也是人的感官和心理反应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每个人可能有程度的不同,发生的情形也会不一样,但是都有这种能力。2001年春天,一次偶然由情感引起的记忆中,我发现了感觉的存在,那是一个故乡的回忆。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情景,随之有心理反应也出现,而心理反应是特定的,我熟悉的,曾经产生过的,而我不能描述那一个整体的景象,而那确有真实的存在。我惊奇这个心理反应和这个情景,我意识到这就是感觉。几天后,我尝试在绘画中表达了这种感觉。初次在绘画中表达,我感到原有的绘画经验面临了挑战,不知从何做起。我选择了冒险,听从了感觉的指引,不计后果地跟从感觉画出了几幅作品。意外,惊奇,喜悦。意外的是发现了感觉,不仅是一种认识的发现,人与生俱来有这个机能,也使我探觉到了创造艺术的秘密。惊奇的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自己感觉到而真实的存在。感觉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喜悦的是能够通过艺术将其转化表达,同时也在转化自己生命存在。这一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寻索记忆中的感觉,也有意识地用感觉观察事物。我将感觉直接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视觉、语言、结构、形式上转化,很快我确立了新的艺术原则。用感觉观察事物在去欧洲旅行和艺术考察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不仅确信了我的新艺术原则和艺术方向,而且发现了比一般感觉更高的层界,即精神。从此,我开始了精神的重新发现与精神重建的艺术旅程。

     

    一件作品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方面都要进入到感觉,都要由感觉判断决定,除此之外不会诞生杰作。每个人都有感觉机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感觉的存在与产生,更难上升出精神感觉。创造艺术与欣赏艺术基于感觉的存在,因此,感觉不能神秘地隐藏起来,要让它走出来。

     

    有一本书《感觉的分析》【奥】马赫著,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科学著作。我读到这本书的几个章节时,已感到西方人研究感觉的全面与彻底,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感觉的专门著作。无论在生理学、心理学,还是在物理学方面研究感觉,得出什么样的观点,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关注的是什么时候产生了感觉,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怎么样知道和怎么样呈现出来。

     

    感觉,对于艺术,是根本指引了方向的眼睛,无论何种艺术风格形式,达到了完美地目标,都是实现了感觉的。现在,我就从艺术出发,谈论感觉。

     

    感觉的产生

    首先确立感觉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存在,虽然它生成于人脑中,依附在眼睛接受到的光波刺激,在映像上保留下来,但它有独特性,人类在科学上达到的对世界的认识取消不了感觉的存在,人由感觉直接建立了生命与世界的关系,没有生命,感觉不存在,也可以说,世界的存在由感觉反应给生命。

     

    在我的脑海中重又看见了一片原野尽头的一排树,树之间是一条路,路的一方是一个村庄。因为这个景象是我的故乡,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这个景象每次出现时,我的心被牵动一次。这个景象显然已过去了很多年了,而每当再出现时,这个景象和被牵动的心感丝毫没变过。活动中的景象或静止的景象是同样一个感觉,这个感觉独立地被记忆保留了下来,在这个景象与我之间,感觉成为惟一的存在、惟一的真实。许多年后,我再到过了这个地方,那个感觉是不能被替代的。

     

    什么使人产生感觉,什么不使人产生感觉,情感起了很大作用,情感是人的本能。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作用也很大。人睁开眼睛看到世界时,到人长大学习了关于事物的概念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无意识中接触的世界事物,自然而然产生了很多感觉,多数情况下,人不会辨别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感触,哪些是感觉,之间有什么不同,心理反应的特殊性有什么不一样。感受是人接触事物时对事件产生的心理反应。感触是人接触事物时对事物或事件具体的心理反应。感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应,包括情感与所有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如果不受到意外刺激,感觉不会重现出来,即使某时出现“我好像梦里见过”也不知道那就是感觉。可以肯定,人的一生中积累了无数的感觉,都混杂在各种心理状态中了。

     

    如同开头谈到的事例,人皆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的机能。产生感觉不能受到概念有意识的暗示,有概念进入,感觉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先前的感觉都是在自然地接触真实中获得的,因为情景不同,不要以为一个感觉还会在另一个地方相同出现。感觉反映了真实,不是证明概念的。在发现了这些感觉后,获得感觉的经验就可以使用,可以使用到各个方面,看自然,看艺术,看图片等等。有一些艺术家终究发现并回到自己先前的感觉最后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即是一例。我将先前的一些感觉直接作为一个方面的作品主题,成为一部分精神基础思考艺术问题。人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世界和产生的相应感觉,也不能置所处社会文化而不顾。以感觉的思维方式,到不同文化的历史中去精神旅行,获取各种精神资源,进而思考探索精神世界。

     

    精神文化留存在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及历史遗址等原有实物上,感觉能把它们获取出来,可以发现社会最普遍的精神结构,称为精神基础。“文革”期间,摧毁文物是破坏精神结构最有力的方式,西方古罗马时代基督教徒毁灭希腊罗马寺庙也达到了同样目的。精神基础又称精神文化遗产,新的精神文化创造与产生一定基于精神遗产的灵魂,这个使命得由感觉发挥巨大作用。

     

    人后天获得的知识不会改变个体性产生感觉的自我机能,但可以为从一般感觉向更高感觉升华提供了动力,如关于精神感觉的思考与探索。人应该了解自己有感觉和感觉机能,对艺术家而言,不能停留在原始状态,艺术家创造出了杰出的作品,一定是首先创造了精神感觉。知识提供人以判断力,同样,也为感觉判断了方向,带着感觉走进什么样的历史,看清什么样的现在,走向什么样的未来。一般的感觉生成后,将这个感觉移入到另一个,促动升华的情境,然后再有一个向往期待,就产生了我所说的精神感觉。探索思考精神感觉虽然表现为个体目标,但是每个人都没有而且也不能脱离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因而个体目标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前瞻价值,尽管他的目标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也不能忽视个体做出的重要贡献,往往社会或艺术出现重大转型首先发生在个体。

     

    为了寻求产生感觉,有意识地到达某个情境,这样是不会产生感觉的,人在情景中时,心理或思维总在随着事件行进,你不能知道哪是感觉哪是感受或者感触,必需经过事件后,当记忆重现了那个情境,才可以辨别出哪个是感觉。有些感觉会在几年后出现,由于某些条件的引发,所谓引发条件是遇到了同一情景或类似情景,或是思考同一个方向问题时聚集萌发的。

     

    感觉的产生是身心共同经历的结果,是以视觉为中心的全部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自我抑制现象,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总想到结果,思维行进就被抑制,思维的天然逻辑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同样,如果在经历中总是想着得到感觉,而感觉就不会出现。感觉是在全身心投入接触到事物真实本质时留存在记忆中的。因此,当感觉再次重现时,恍如身在当初,心理反应也同样。我说人认识世界的存在,甚至是感觉了的世界存在,由感觉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眼见的世界和知识概念的世界所不能替代的。

     

    事物由人的感觉反映给人最真实的事物存在,人得到这种感觉后,就把事物的这种存在印记在了自己心目中,在人的所有认识活动中,感觉不是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结果,不但特殊,而且无法描述,只在自己心目中看到,别人看不到,也看不到别人的,不能与别人直接交流,凡是可以描述的认识观察都不是感觉。人一生中与事物世界接触,无论是本能的,还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不知不觉的,还是有意识的,无论是融入社会普遍共识的,还是专门领域研究的,产生感觉与感觉的存在就像暗物质一样,不容易察觉,而又时时发生。

     

    感觉的实现

    我面对了一幅即将开始的作品,静静地期待感觉的重现,一个感觉重现了,来到了我的面前,我首先要确定这是否就是我的作品主题,还需要一次次地重现这个感觉,可以肯定地确立了是这个主题后,从画幅的长度开始,进入到感觉,在画幅的宽度上有一个点正等待着感觉在那里重现,这个点与感觉同时出现了,此时,画幅的大小和长宽第一次实现了一次感觉。进入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展开无限自由地想象,一次次到达重现这个感觉的地方,一次次期待与感觉同时出现在画面上的地方。而重现的这个感觉已经不在原来的情景了,它是在艺术的形式上。想象和思维从四个路径到达感觉,它们是结构、形状、用笔运动和色度视觉,这四个方向是绘画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一个星期或数个星期里,每在一个方向上到达一次这个感觉,就使作品前进了一步,直至全部到达了这个感觉,才是作品最后完成的时刻,这个感觉就完全实现了,这个感觉就真正被看到了。不能被描述的感觉世界,唯有艺术可以转化,恐怕还是惟一将感觉实现出来的形式。

     

    再现性的艺术形式,包括所有表现性的风格,都是以自然对象为蓝本,进行不同程度的描绘。感觉本身不能被描绘,就像不能被描述一样,而是作为观察对象的特质,在对象上附加了特别的判断,得到一种特别的整体,因而在描绘中,这种特质流露出来,感觉实现在描绘的形象上。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的诞生,感觉才以直接表达的方式实现出来,这样的感觉主要是精神感觉。抽象艺术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与新教反偶像崇拜有关,直接通过心灵与上帝沟通,这种精神方式导致了新的艺术方式。就像西方绘画从模仿自然中解放出来一样,绘画回到了绘画自身,感觉也在描绘对象的附加地位走到了直接实现的地位。中国古代书法文论,尤其是唐代及之前,关于用笔论、书势论,诸多的形容所指的是感觉,论述书写时用到了各种感觉。宋代之后,书法被规范,或流于散漫,感觉便与书写分离了。现在正流行一种观念,将书法与当代抽象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书法具有抽象性,另一方面意味着可以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资源。但不是所有书法都能发生作用,如果没有注意到我所区别的书法的话。

     

    每一幅作品实现唯一的感觉,因此完成了一幅作品后总是又面对新的开始。不可依凭经验和习惯,因此总是知道有开始而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果。完成一件作品的时间无法确定,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不可预知,特别当遇到感觉突然消失了时,必需重新找回,重新开始。一次次进入感觉,就是一次次地进入到情景,任何的杂念和干扰都会中断进入状态,而现实却是充满了各种干扰,现实环境不总是有利于进入感觉。在一个作品中就是在一个感觉的世界中,精神时间由之充满,生命状态由之实在,情绪得以安定,如果一个作品完成,下一个作品没有开始,间隔的时间长了,情绪就会不安。产生感觉后,就没有时间的影响了,多少年前的感觉仍在眼前一样,因此我常忘记了完成作品已相隔有几年的时间,仿佛刚发生过一样。现在,我接着在前面第一次实现感觉的地方(有限画幅空间)继续展开在绘画四种元素中实现感觉的情形。结构:以画幅边框为思维起点,产生一个视觉空间,由之进入感觉,在互相作用中获得第一个位置,在那个位置上产生一个线的方向或点的方向(还没有具体形状),然后,由这个结构在画幅空间中形成视觉力量,再次进入感觉,新的位置产生,也是一个线或一个点的方向。再由这两个结构与画幅空间形成视觉力量,又再次进入感觉,还是产生新的线向或点向。以此类推,直到整个结构完全表达出了感觉,不需要有任何添加了,就完成了结构阶段。接下来,将结构的所有线向或点向转化成形状。依结构生成的先后,还是以画幅空间视觉为起点进入到感觉,在数次产生的形状中选择一个。第一个形状与第一个结构一样,确立了作品的基调,十分重要,以下的形状产生,与前面结构的依次产生一样,进入到感觉,展开极度的想象、由视觉做出判断,前面生成的形状作为后面的基础,因之视觉因素越来越复杂,困难随之越来越大,使判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视觉力和想象力当然是自始至终最活跃的,保证了感觉的实现。再接下来,用笔运动是指使用毛笔通过内力策动毫锋产生书写过程,同样实现感觉,完成形状所需要的用笔运动痕迹。每个形状的用笔运动都要进入感觉去实现。

     

    以上三个方面还是准备阶段,当确定了一个形状的用笔运动后,即可进入色度视觉,以确定这个形状在画幅中到底有多大面积,此刻,才实际动手画了。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回到画幅空间视觉起点,由纸底的白与墨色的黑对比产生光感,进入到感觉,感觉引导光感形成形状在空间中的强度,即这个形状将画出后的大小,然后动笔,依已经决定的用笔运动过程完成这个形象。当形象真正在笔下出现了,实现感觉的过程才进行,当作品中全部形象出现了,才完全实现了一个感觉,一幅作品最后完成。用笔运动中,直接将自身与感觉融为了一起,艺术形象与感觉分不出彼此。请留意,所有形状都要由用笔运动完成,所有用笔运动都要由色度视觉决定,所有元素之间都以视觉关系判断,因此,画面中所有形象都存在着视觉的关系。到这里,我仅描述了感觉实现的方式,描述的文字无论如何达不到在实际艺术中经历中的那样。

     

    感觉的共鸣
     

    一幅完成的作品独立于作品以外的空间,自主形成了画幅空间内的生命形态,以画幅边框为界向内收缩的力量,与画面上向外膨胀的形象力量产生出光,在我们注视这件作品时,这光就回到了画出的形象上和没有形象的空白地方,光的力量越强,这些地方越吸引视线,因为光是均匀发出的,视线不能很久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总要在运动中来回,视线时而沿着形象的边缘起伏,时而进入到形象的内部触摸,观看者无需注意到结构、形状、用笔、色度方面的绘画原则内容,只需等待心中有些弦被拨动的时刻。绘画者已经经由一些途径到达了实现感觉的地方,转化成艺术形式,无论一般的感觉(情感层的),还是精神的感觉(崇高层的),与艺术形式共同生长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从作品出发,走到作品完成,不管用了多少时间,他重现他的感觉与他实现他的感觉之间,他都在期待感觉与艺术之间的共鸣。作品完成后,也独立他而存在了,他也是一个观看者,他也无需再回到绘画原则中去,他直接看画面就可以回到感觉,他不知不觉中如梦般地到了产生感觉的地方,他的身体里穿过一股清流,他的心弦被拨动着。许久时间过去了,他并不知道。忽而传来几声汽车鸣笛声,他又回到了画面前,他再望去画面时,有一种力量迎面而来,那力量正在超越他,那力量变得比他还强大,他被带上,走向了公众中去,去挑战公众的习俗与偏见,去等待相同感觉者的出现。他跟着到了那里,没有停留,却去旅行了。时空辽阔,他看到众多的艺术殿堂和殿堂里各种的艺术,他的感觉启动了,眼睛变得明亮,胸怀变得开阔,看到了,拥抱了,崇高与伟大洗礼着感觉。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艺术一个个地静静地伫立于一旁,为来到他面前的感觉施以力量。越走越远,所见越来越陌生,所遇越来越惊奇与震撼。南屏的钟声响了,他和感觉又回到了故乡,故乡已发生了变化,他可以将情感故乡升华到了精神故乡。他不可能留在故乡了。他回到了现在。

     

    难以想象感觉在自己的脑海中如此地丰富却无法给别人看到是多么地不幸,幸而有艺术实现了感觉传递出信息在人们之间得以交流。人因有感觉能力,也能感觉到艺术传递出的感觉,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感觉时产生了共鸣。看懂艺术的基础,不是掌握了一定的技艺,也不是具备了多少知识,而是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感觉产生共鸣。艺术家创造出了杰作,走到艺术的巅峰,实际是艺术家的感觉发展以及实现在艺术上感觉的杰出作为。同样,他们因有这样的感觉也真正能在一切艺术杰作面前感到震撼。人类文明史留下了无比辉煌的艺术创造,人类在艺术中保存了伟大的感觉,不论是步入灿烂多彩的艺术历史,还是驻足于新创造的艺术面前,凝固的感觉力量总是等待着人们产生共鸣。

     

    感觉的感觉

    进入到结构、形状、用笔运动、色度视觉的艺术思维,视觉的目光在这些元素上启程,第一次视觉振动并没有到达感觉,而是与感觉相关的期待,这期待意味着为到达感觉做好了准备,在期待的时刻,一些记忆的印象先跑出来,挡在了视觉的思维前面,心理立刻判断是否是需要的印象,如果不需要这个印象,思维还要重新启动,再次来到期待时刻。一个陌生的、激起了兴奋的期待,可以刺激感到即将到来的感觉实现,马上就进入通往感觉的思路。沿着每一个元素的途径到达感觉,发生一次视觉振动产生一个元素扩展增长的初型,称之为初型,意味着要选择,经过多次以同样的途径到达感觉产生微有不同的多个初型,在其中只有一个真正实现了感觉,感觉能感觉到这个时刻,感觉判断感觉,感觉选择感觉,感觉引导着视觉。从思维活动开始到达感觉的路途中间,随时有想象发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想象会出现,思维活动同时激活了想象,与主题感觉不相关的想象伺机而入,如果出现有益于到达感觉的想象,更有利于实现感觉,如果不利于到达感觉,就必须放弃这次的思维过程。闯进来的想象可能发生在期待时刻,也可能发生在思维中间,相当于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种子发芽,为实现感觉的视觉形式来临增添了动力。感觉离开了视觉无法实现出来,离开了视觉思维不能到达感觉。